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五五世纪

你 的隐私 ,大数据怎知道?我们又该如何自我保护?******

  在网络上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 ,或主动或被动地泄露某些碎片信息 。这些信息被大数据挖掘 ,就存在隐私泄露 的风险 ,引发信息安全问题 。面对汹涌而来 的5G时代 ,大众对自己 的隐私保护感到越来越迷茫 ,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那么 ,你 的隐私 ,大数据 是怎么知道的呢 ?大家又该如何自我保护呢?

  1.“已知、未知”大数据都知道

  大数据时代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安徒生童话中那个“穿新衣” 的皇帝 。在大数据面前 ,你说过什么话,它知道 ;你做过什么事,它知道 ;你有什么爱好 ,它知道 ;你生过什么病 ,它知道 ;你家住哪里,它知道 ;你的亲朋好友都有谁 ,它也知道……总之 ,你自己知道的 ,它几乎都知道 ,或者说它都能够知道,至少可以说 ,它迟早会知道 !

  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的事情 ,大数据也可能知道。例如 ,它能够发现你的许多潜意识习惯 :集体照相时你喜欢站哪里呀,跨门槛时喜欢先迈左脚还 是右脚呀,你喜欢与什么样 的人打交道呀,你的性格特点都有什么呀,哪位朋友与你的观点不相同呀……

  再进一步说,今后将要发生 的事情 ,大数据还 是有可能知道。例如,根据你“饮食多、运动少”等信息 ,它就能够推测出,你可能会“三高”。当你与许多人都在独立地购买感冒药时,大数据就知道:流感即将暴发了 !其实 ,大数据已经成功地预测了包括世界杯比赛结果、股票 的波动 、物价趋势 、用户行为 、交通情况等 。

  当然,这里 的“你”并非仅仅指“你个人” ,包括但不限于,你 的家庭,你 的单位 ,你 的民族 ,甚至你的国家等。至于这些你知道 的 、不知道的或今后才知道的隐私信息,将会把你塑造成什么 , 是英雄还是狗熊?这却难以预知 。

  2.数据挖掘就像“垃圾处理”

  什么 是大数据 ?形象地说 ,所谓大数据 ,就 是由许多千奇百怪 的数据 ,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例如 ,你在网上说的话 、发 的微信 、收发的电子邮件等,都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在不知道 的情况下被采集 的众多信息 ,例如被马路摄像头获取 的视频 、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驾车的导航信号等被动信息 ,也都 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还有 ,各种传感器设备自动采集 的有关温度 、湿度 、速度等万物信息 ,仍然 是大数据 的组成部分。总之 ,每个人、每种通信和控制类设备,无论它 是软件还 是硬件,其实都是大数据之源 。

  大数据利用了一种名叫“大数据挖掘” 的技术 ,采用诸如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决策树 、粗糙集 、覆盖正例排斥反例 、统计分析 、模糊集等方法挖掘信息。大数据挖掘的过程 ,可以分为数据收集 、数据集成 、数据规约、数据清理 、数据变换 、挖掘分析 、模式评估 、知识表示等八大步骤。

  不过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大数据产业 ,几乎等同于垃圾处理和废品回收。

  这并不 是在开玩笑 。废品收购和垃圾收集 ,可算作“数据收集” ;将废品和垃圾送往集中处理场所,可算作“数据集成” ;将废品和垃圾初步分类,可算作“数据规约” ;将废品和垃圾适当清洁和整理 ,可算作“数据清理” ;将破沙发拆成木 、铁、布等原料,可算作“数据变换”;认真分析如何将这些原料卖个好价钱 ,可算作“数据分析”;不断总结经验,选择并固定上下游卖家和买家 ,可算作“模式评估” ;最后 ,把这些技巧整理成口诀 ,可算作“知识表示” 。

  再看原料结构。大数据具有异构特性 ,就像垃圾一样千奇百怪 。如果非要在垃圾和大数据之间找出本质差别的话,那就在于垃圾是有实体的,再利用 的次数有限;而大数据 是虚拟的 ,可以反复处理,反复利用 。例如 ,大数据专家能将数据(废品)中挖掘出的旅客出行规律交给航空公司 ,将某群体的消费习惯卖给百货商店等 。总之,大数据专家完全可以“一菜多吃”,反复利用,而且时间越久 ,价值越大。换句话说,大数据是很值钱 的“垃圾”。

  3.大数据挖掘永远没有尽头

  大数据挖掘,虽然能从正面创造价值 ,但 是也有其负面影响,即存在泄露隐私 的风险 。隐私 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这其实很简单 ,我们先来分解一下“人肉搜索”是如何侵犯隐私的吧 !

  一大群网友,出于某种目 的 ,利用自己 的一切资源渠道 ,尽可能多地收集当事人或物 的所有信息 ;然后 ,将这些信息按照自己 的目 的提炼成新信息 ,反馈到网上与别人分享。这就完成了第一次“人肉迭代”。

  接着 ,大家又在第一次人肉迭代的基础上,互相取经 ,再接再厉 ,交叉重复进行信息 的收集 、加工 、整理等工作,于是 ,便诞生了第二次“人肉迭代”。如此循环往复 ,经过多次不懈迭代后,当事人或物 的画像就跃然纸上了 。如果构成“满意画像” 的素材确实已经证实,至少主体 是事实 ,“人肉搜索”就成功了 。

  几乎可以断定,只要参与“人肉搜索” 的网友足够多,时间足够长,大家 的毅力足够强,那么任何人都可能无处遁形 。

  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 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 ,这种搜索 的目 的 ,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 ,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目的 ,例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 的明确,那么 ,大数据挖掘就会有用武之地。

  如果将“人肉搜索”与大数据挖掘相比 ,网友被电脑所替代 ;网友们收集 的信息,被数据库中 的海量异构数据所替代;网友寻找各种人物关联 的技巧 ,被相应 的智能算法替代 ;网友们相互借鉴 、彼此启发 的做法 ,被各种同步运算所替代。

  各次迭代过程仍然照例进行 ,只不过机器 的迭代次数更多 ,速度更快 ,每次迭代其实就是机器的一次“学习”过程 。网友们的最终“满意画像”,被暂时 的挖掘结果所替代 。之所以说 是暂时,那是因为对大数据挖掘来说,永远没有尽头 ,结果会越来越精准 ,智慧程度会越来越高,用户只需根据自己的标准,随时选择满意 的结果就行了 。

  当然,除了相似性外,“人肉搜索”与“大数据挖掘”肯定也有许多重大 的区别 。例如,机器不会累,它们收集的数据会更多 、更快 ,数据的渠道来源会更广泛。总之,网友 的“人肉搜索” ,最终将输给机器的“大数据挖掘”。

  4.隐私保护与数据挖掘“危”“机”并存

  必须承认 ,就当前 的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 ,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 的能力 ;换句话说,在大数据挖掘面前 ,当前人类有点不知所措。这确实是一种意外 。自互联网诞生以后 ,在过去几十年,人们都不遗余力地将碎片信息永远留在网上 。其中 的每个碎片虽然都完全无害,可谁也不曾意识到,至少没有刻意去关注 ,当众多无害碎片融合起来 ,竟然后患无穷!

  不过 ,大家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在人类历史上 ,类似 的被动局面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隐私保护与数据挖掘之间总 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的——人类通过对隐私 的“挖掘”,获得空前好处 ,产生了更多需要保护的“隐私”,于 是,不得不再回过头来 ,认真研究如何保护这些隐私 。当隐私积累得越来越多时,“挖掘”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于 是 ,新一轮的“挖掘”又开始了。历史地来看,人类在自身隐私保护方面 ,整体处于优势地位,在网络大数据挖掘之前 ,“隐私泄露”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但是 ,现在人类需要面对一个棘手 的问题——对过去遗留在网上的海量碎片信息 ,如何进行隐私保护呢?单靠技术,显然不行 ,甚至还会越“保护” ,就越“泄露隐私” 。

  因此,必须多管齐下 。例如从法律上 ,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从管理角度 ,发现恶意 的大数据搜索行为,对其进行必要 的监督和管控。另外 ,在必要的时候 ,还需要重塑“隐私”概念,毕竟“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时间 、地点 、民族 、文化等有关 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

  对于个人的网络行为而言 ,在大数据时代 ,应该如何保护隐私呢 ?或者说,至少不要把过多包含个人隐私的碎片信息遗留在网上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匿名!只要做好匿名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好隐私了 。也就 是说,在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前 ,隐私就 是把“私”藏起来 ,个人身份可公开,而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则是把“私”公开(实际上是没法不公开),而把个人身份隐藏起来 ,即匿名 。

  (作者 :杨义先、钮心忻,均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东西问丨盖志毅 :中国治理库布其沙漠 ,为何令世界刮目相看 ?******

  中新社呼和浩特12月31日电 题:中国治理库布其沙漠,为何令世界刮目相看 ?

  ——专访经济学家 、内蒙古政协农牧委员会副主任盖志毅

  中新社记者 李爱平

  经济学家盖志毅 ,在其学术生涯中用了很大精力研读库布其沙漠 ,对于库布其沙漠的历史与现状,他能信手拈来。

  甚至日前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正式开工建设 ,他都会与记者第一时间分享 。

  据官方媒体报道,这是在沙漠 、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 是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盖志毅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提到,关于库布其沙漠 的治理 ,正一次次让世界惊叹,一次次令世界刮目相看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请您谈谈库布其沙漠的概况 。

  盖志毅 :库布其沙漠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 、黄河南岸 ,西 、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对岸 。库布其沙漠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南岸 ,横跨杭锦旗 、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东西长约360公里 ,南北宽约40公里 ,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 是距北京最近 的沙漠 ,直线距离仅800多公里 ,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 的一盆沙” 。

库布其沙漠。刘兆明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 ,库布其沙漠治理主要取得哪些成就 ?

  盖志毅:无需回溯太多年,仅以近十年为例,就可看到库布其沙漠 的世界影响力。

  2012年6月 ,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 。

  2013年9月23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 ,“中国库布其治沙案例”被选定为官方宣传片 ,向190多个国家 的3000多位代表循环播放 。

  2014年4月22日 ,在第45个“世界地球日”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将其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 。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 的达拉特光伏基地 。刘文华 摄

  2015年7月 ,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主题为“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大会达成十四项共识 ,并为通过的《2015后生态文明建设愿景和合作框架》《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计划》两个成果文件提供了智慧支持 。

  在2015年12月1日 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 ,《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中有这样几组数字 :价值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10万多当地农牧民从中受益,其中很大一部分已脱贫致富 ,为100余万人(次)创造就业机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 ,认定“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

  2017年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 的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刘文华 摄

  2018年 ,中宣部将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典型,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向全国乃至世界全景呈现了库布其大漠变绿洲 的奇迹。官方认为 ,“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

  事实上,库布其沙漠治理 的成就为世界贡献了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经济繁荣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成为名副其实 的中国生态品牌 ,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不仅在中国新疆、西藏 、青海、甘肃 、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各大沙区成功落地,也广泛传播到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加纳等非洲沙漠国家,以及巴基斯坦 、哈萨克斯坦 、蒙古国等亚洲国家,显示了“库布其模式” 的国际化特色 。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库布其沙漠得到世界关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盖志毅 :最主要的是外界确实感受到了肉眼可见 的变化。

  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创造了大漠变绿洲 的奇迹,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 。沙漠从过去 的寸草不生、飞鸟绝迹,发展到生物种类增加到530多种,出现了天鹅、野兔 、胡杨等绝迹多年 的野生动植物,昔日肆意流动 的沙漠被绿色长龙缚住,开始静躺安卧 。

  过去,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 ,输入泥沙1.6亿吨,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经过30多年艰辛治沙,库布其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 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 。

  目前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 ,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气象资料表明 ,鄂尔多斯市年平均大风日数和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强度逐渐减弱,生态环境明显转好,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 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库布其沙漠 的植被在增加 ,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

民众在库布其沙漠植树 。李永胜 摄

  中新社记者 :为什么说“库布其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 的例证 ?

  盖志毅: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而在过去十年 ,“库布其模式”已是全球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样本” ,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 的例证 。

  首先,“库布其模式” 是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和企业三维合力 的结果。

  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史正富认为 ,在中国,除中央政府和竞争性企业两大主体外,还存在一个经济主体 ,即竞争性的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三维市场体制中,中央政府 的战略领导力、地方政府的发展推动力与企业的创新活力,三者有机结合 ,使企业均衡投资率高于常规市场经济,为超常增长提供了投资动力 。

  其次,“库布其模式”是中国政策连续性和久久为功 的结果 。

  鄂尔多斯市从20世纪70年代 的“林牧为主 、多种经营”,80年代的“三种五小”建设,到90年代的植被建设 是最大的基本建设 ,到新世纪以来 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再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多年 的累积效应产生了库布其模式 ,这与西方国家 的政策大多只能产生短期效应非常不同。

  再次,“库布其模式” 是以基层组织为核心带动农牧民积极参与的结果 。

  在内蒙古杭锦旗,蒙古族女民工联队长敖特更花被称作“沙漠玫瑰” ,她是道图嘎查 的嘎查长,积极响应号召,在库布其沙漠中种树,绿化沙漠面积达到3万多亩;同时,敖特更花和她组建的民工联队通过政府引导和当地沙产业的带领 ,将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推广到新疆 、西藏等地 。

敖特更花作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接受媒体采访。孙慧军 摄

  在基层组织带领下 ,库布其周边的农牧民以“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 、生态工人 、新式农牧民”的7种新身份参与治沙 。积极探索“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 、企业对协会 、协会联农户”“企业建基地 、农民土地入股”等多种长效机制 。

  总之,“库布其模式”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对现代化 的唯一 的解释权、话语权,提供了又一个生动例证 ,这 是一件很有价值 的事。(完)

  受访者简介:

  盖志毅 ,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农牧委员会副主任 ,二级教授 ,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生导师 。曾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 。2018年任内蒙古政协委员 ,2019年任内蒙古政协农牧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当选中国蒙古学会副会长。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纵横》《农村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明消失 的现代启悟》《富国强区之路--内蒙古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研究》《制度视野下 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10余部专著。专著《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为例》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